张甜甜——五重境界修炼均值原理的运用
(山西省运城市垣曲中学 张甜甜)
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《人间词话》中提出了读书做学问的三重境界,并用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来比喻第一境界“立”;用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比喻第二境界 “守”;用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比喻第三境界 “得”。在我看来,数学的学习莫不如此,拿高中数学《基本不等式》一部分来说,多数学生面临简单问题时能够套用公式解题,碰到稍微复杂或变形的问题就束手无策,都是对均值原理的理解“境界”不够造成的。那么什么是足够的“境界”?我想均值原理最早应该从小学阶段两个有趣的问题说起:
(1)用固定长度的绳子围城一个矩形,怎样会使面积最大?
(2)用绳子围成固定面积的一块矩形,怎样会使绳子最省?
对于高中生来说结论无需赘述,缺乏的是将本质规律提炼称为一般的数学原理,也就是人教A版必修五的《基本不等式》,它本身应该是揭示两个正数a,b的和与积变化的必然规律:
可从左到右依次赋予“中文名”曰:平方平均数;算数平均数;几何平均数;调和平均数,还能够类比拓展到三个乃至多个正数,演变出多种变形,这些教辅资料上比比皆是,也就不一一列举,可是真正怎么能融会贯通加以应用?个人粗浅地总结了以下“五重境界”拿来与大家分享:
第一重境界:积定求和,和定求积
例1、(1)把36写成两正数的乘积,使它们的和最小;
(2)把18写成两正数的和,使它们的乘积最大.
这是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中的练习题,很明显直接考察均值原理,当且仅当6+6=12时和最小;当且仅当9×9=81时积最大.
此种类型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:在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少次数地运用均值原理,如果要多次用到,一定要注意到每次取等号的条件是否一致,不一致时会误导我们求出“假的”最值。
综上所述,基本不等式和其变形经常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各个领域,被用来很方便快捷地求参数或表达式的最值及范围,但也要意识到技巧性强,适用条件苛刻的弱点。所以必须深刻领悟“一正二定三能等,和定等时积最大,积定等时和最小”的二十一字原则,灵活而又准确地运用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正如标题所述,以上只是一位平凡中学教师,数学爱好者暂时领悟到的“境界”,仅供各位参考。
【推荐阅读】
【投稿须知】公众号《许兴华数学》诚邀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师、教研员和数学爱好者热情投稿!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五点:(1)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、联系方式(无具体工作单位和真实姓名的投稿,一般都不会采用)。
(2)来稿一般要求同时用word文档和PDF格式的电子稿件(防止不同版本的Word打开时出现乱码)。另外,也接受少数著名教师的手写稿(手写稿必须清晰可读)。
(3)每篇文章请认真审查复核,防止错误发生,来稿文责自负。如有抄袭,则有可能被举报并受到有关著作版权部门的追责。
(4)投稿邮箱:chinamatha@163.com;或加主编微信xuxinghua168投稿.
(5)本公众号对优秀作者和名师一般会附上“作者简介”,以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方向,以便进一步学习作者的相关数学思想或解题方法。